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[ 亿欧导读 ]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“互联网+”和“线上线下互动消费”,O2O概念得到官方认可和解读。亿欧网采访众多相关公司深耕该领域,认为概念大热和市场大热,O2O创业公司和传统企业反倒要保持清醒。


 

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了“互联网+”和“线上线下互动消费”后,O2O的概念得到了官方认可和解读。亿欧网专家作者张波撰文《互联网+ 就是 O2O》,各方对“互联网+”的含义达成了广泛共识。

“互联网+”和O2O概念在总理提及之前就已经很火,但显然政府层面的认可也非常有价值:政府推动了“互联网+”和O2O这些此前局限在互联网圈的高大上概念向普通民众普及,O2O边界扩张的速度空前加快。亿欧网的真实例子是:我们的用户量在2015年3月份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此前;2015年4月10日亿欧网在上海办的O2O沙龙,2天时间就有450名付费听众报名。

这种火爆的状态是亿欧网所乐意看到的,但我们也有责任把察觉到的隐忧分享出来,所以在亿欧网上海O2O沙龙上,我特意泼了冷水;我认为概念大热和市场大热,无论是O2O创业公司还是传统企业反倒要保持更清醒的头脑。

当各级政府都在学习“互联网+”、发力O2O的时候,一定要客观看待。这种情况,好的一方面是确实会使O2O创业更加受到认可,甚至得到相关政策扶持;但要反过来想一想,政策支持的实际价值有多大?当年一堆的电商产业园,现在有多少在干实际的事情?O2O创业者,不要以为相关政府部门突然请你去讲O2O就受宠若惊,多花时间琢磨自己的业务更重要;业务如果没有形成市场化的核心优势,即便申请上了政府的相关支持,也会被用脚投票的用户给抛弃。

当资本疯狂追逐O2O概念时,创业者要足够坚定。亿欧网报道了很多公司,发现不少公司很能“与时俱进”,总理刚说完“互联网+”,有些公司的Slogan就立马加上了“互联网+”。在撰写商业计划书时,都在强调自己是“互联网+”公司。其实,每一个行业都有足够多的机会,而且O2O确实是需要有深耕细分领域的经验和决心。资本可能会追逐概念,但同时会看重基本的商业逻辑:产品更好、服务更好、效率更高。只要琢磨这几个方面,打不打“互联网+”和O2O旗号都无关紧要。

当市场上突然涌现出一堆“互联网+”和O2O大师时,要格外谨慎。任何一个行业领域,初期总是鱼龙混杂甚至乌烟瘴气。比较悲催的是,往往投机者成为了得利者。很多培训大师,他们的title长到名片一整面都无法放下,此前他们从不说O2O,但“互联网+”和O2O火了后,他们还是挤出了一点空间,在名片上加上了类似“中国O2O开拓者”的title。他们迅速组稿,1个月出版一本号称“国内互联网+的巅峰之作”。这类人,查一查以前的资料,他们往往也是“互联网营销第一人”、“电子商务专家”、“总裁班特聘教授”。不明真相的各路朋友,可以通过公开资料做一下功课,避免被骗。

当“互联网+”和O2O被大肆宣传时,传统企业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很重要。“互联网+”是互联网中心论,高傲的互联网人占住了话语权。但未来的商业不分线上线下,中国商业百强企业绝大多数依然是具有线下背景的企业。亿欧网一直强调的一个观点是:传统企业先不要去和阿里、京东比线上能力,而是和自己的线下同行去比线上能力;只要自己比同行在互联网上做得更好,就有希望成为下一阶段的胜者。“互联网+”把互联网作用放大,但也只能结合一个强大的线下能力才能发挥作用。所以,线下不要因此自暴自弃,做好线下的产品和服务是根本,才能嫁接互联网腾飞。

亿欧网提醒广大朋友小心被骗,大家也可以来质疑亿欧网或者我(黄渊普)宣传互联网+和O2O的初衷,我在2012年的时候撰写了《2011-2012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研究报告》(行业首份O2O大报告,在艾瑞咨询做分析师时发布,网上可查),2013年撰写了超过120篇O2O开拓性的文章(可百度或谷歌搜一下“黄渊普”)。亿欧网在2014年2月成立,一年时间我们发布了超过1500篇原创文章,我们在市场大热之前为行业做了足够多的工作。

我代表亿欧网把上面的忧虑写出来,只希望行业有更好的发展。无论是“互联网+”好,还是O2O好,坚持市场化运作、以产品和服务为本,才有可能打造核心竞争力;也只有在市场大热下有足够坚持并立足长远,才有可能走向卓越。

本文作者是亿欧网的专家作者@黄渊普,他的私人微信号是yuanpuhuang2,添加时请注明“姓名-公司-职务”方便备注。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姓名和“来源:亿欧网”。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黄渊普

黄渊普

8篇文章 6年前更新

亿欧网创始人、O2O分析师

文章
  • 个人分类
全部文章 8篇